9月份,冀中股份邢东矿机掘区在1321掘进工作面月进尺372米,创三年以来月进尺最高纪录。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冀中股份邢台地区矿井“大区制”改革带来1+1>2效应的又一写照。
冀中股份持续推进“大区制”改革,各生产矿井积极响应,力促资源要素高效调配。邢东矿在不影响区队管理水平的前提下,将相同性质的机掘队和掘进预备队合为机掘区。区队合并后,不仅增加了施工人员调配机动性,可根据施工地点作业情况,及时调整施工力量,生产组织更加灵活主动。同时,精简了管理人员配置,建立了竞争机制,提高了区队生产的积极性。另外,通过资源的最佳配比,进一步优化人员了的组合,减少了人力资源和资产浪费,达到了节支降耗的目的。
根据“工作差异”,他们制定了工资分配办法,建立了内部竞争机制,以此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各班组的竞争意识,提高劳动效率。两队合并后,坚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充分沟通。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安排班组长以上人员临时调换井下作业地点,相互学习生产经验。将原掘进预备队细致认真的机电设备管理思想渗透到原机掘队,在生产组织中学习原机掘队“四六”制生产组织模式,两队进行安全互查,将双方的优点充分渗透互补,通过整合,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不断优化,进而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整合之后,机掘区生产效率持续攀升,连续多日实现单日掘进20排16米;1321运料巷提前通过股份公司精品工程验收。
“不能仅满足于1+1=2,要实现1+1>2!”改革之后,机掘区深入研究掘进生产劳动组织创新管理方法,实施“多工序平行交叉作业”管理模式,保证掘进工作面生产时间最大化,实现快速掘进。实施“合理穿插掘进迎头和后路平行作业”工序,优化劳动组织,减少开掘生产作业人员。合理配置班组人员,减少冗余岗位设置,提高生产效率。“大区制改革”的成功,不仅限于生产组织上,还实现了各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了节支降耗。比如,原同一个运输系统,在两个单位搭接地点,两个单位都设岗位工,使用同一部绞车运送物料时,两个单位都需要安排4名运输人员,共需8人。改革之后4人就能完成工作,还减少了相应的井下材料耗材。“大区制改革”优化了人力配置,精简了职工队伍,解决了一个工作地点重复设岗的弊端,还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同时减少了重复的材料使用,实现了人力和物力的双向节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