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人物观点 » 正文

电气风电王勇:中国风电的国际化之路需要提升能力,创新“竞合模式”

来源:上海电气风电集团 253812/16

标签: 电气风电 风电技术 上海电气

近日,以“探索风电发展新模式,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为主题的2024汕头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顺利落下帷幕。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气风电”)党委副书记、总裁王勇受邀出席国际合作论坛I,就“中国风电的国际化之路”论题与行业专家学者、同行碰撞思想、交流观点。

王 勇

电气风电党委副书记、总裁

三大能力走稳“出海”之路

在内需平缓的大背景下,面对“不出海,就出局”的现状,中国风电的国际化之路关键要提升能力。上海电气传统产业出海很早,作为上海电气新能源板块的“排头兵”,电气风电在摸索过程中,从传统产业出海的经验中汲取了宝贵的启示。
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要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包括核心技术,有竞争力的产品,适配的营销和商业模式,高质量的项目履约等软硬实力是走向海外市场必须修炼好的基本功。
另一方面则是提升三项国际化特别需要的能力,一是国际化思维模式。我们走出去之后,从产品路线到供应链的布局、市场营销、服务能力,整个体系要从全球的维度来思考,因地制宜地布局。二是全球化的组织文化体系。我们需要足够了解各国的文化,制定相适应的制度流程,以及组织、人才的安排;需要具备跨文化的管理能力,吸纳国际化人才并能充分发挥作用。三是真正地“以客户为中心”并深入落地。我们需要规避惯性思维,不能以国内的思维对待国际客户,而是要让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与国际客户的需求、痛点充分匹配。
这三方面的能力如果建立起来,企业的能力、产业的能级将迎来大跃升,我们才能真正地引领全球风电行业。

以新“竞合模式”屹立全球化浪潮

中国的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出海不能光着眼于企业层面,我们需要关注贸易顺差和由此引起的“正当性困境”,更多需要从行业甚至国家的层面来思考。

一是从供应链本地化的角度,我们现在合作的很多国家都有本地化的要求。我们可以从自身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统筹国内和海外的供应链布局,更多推进新质生产力在国内的布局助力产业升级,同时也带动属地化产业发展。

二是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与属地化深度融合。如发挥国内的研发、测试等能力和资源的优势,同时加强属地化包括本地用工等,各方优势融合起来推进发展。积极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并且深度融入,建立良好的国际口碑。

三是从行业的角度,我们“走出去”应该形成一个新的“竞合模式”。例如,在日本企业全球化的进程中,其商社在提供关键的市场信息和统筹资源供应,融资支持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模式值得借鉴。所以我们也要思考中国风电的国际化之路中企业之间如何构建新的“竞合模式”,能够合作共赢。同时发挥“以点及面”的集群效应,将行业共同的标准或者共同的话语体系对外输出,对行业走出去将产生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只有做好以上三个方面,以全球化思维“利他”,合作共赢,我们才能克服“正当性困境”,推动行业出海健康可持续!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谢谢。

热门推荐

王雄武与三峡新能源阳江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新鑫座谈交流

来源:上海电气风电集团 10/17 14:17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