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1:30,由七大光伏头部企业掌门人共同参与录制的央视《对话》节目《相信中国光伏》,在央视财经频道正式播出。
这七位大佬分别是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TCL中环董事长李东生、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正泰新能源董事长陆川。此外,还有四位观察家,分别是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研究室研究员朱彤、中创碳投董事长唐人虎。
据悉,此次节目的核心内容包括致行业的一封信、业绩点评、三大问题探讨、关键词以及现场提问环节,消纳的一些问题,这除了光伏企业自身要加强自律,可能还需要政府的引导,才能够让我们更快地走出这个环节。
第二问: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发展态势之下,选择进攻还是选择防守呢?
高纪凡:在行业周期底部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个让自己通过做变革、科技创新变得更加强大的时候,进攻主要聚焦在两个方向,一个是在研发和科技创新方面加大力度。第二方面是加大光伏产品以外新业务的发展力度,目标包括集中式分布式智慧能源,储能和智能跟踪支架方面,在未来发展中尽快能够达到50%以上营收占比,甚至是未来走向更高的营收占比。
天合光能还要守好风险的底线,这个是一个防守。第一个特别是经营现金流,今年二季度我们的经营性现金流达到了将近50个亿,未来的三季度、四季度应该说比较好的经营现金流。第二个,保证我们的现金存量,二季末我们的现金存量在250亿左右,我们未来会持续保持这个水平的现金存量,来应对不确定环境带来的风险。
李东生:首先我刚刚自己操盘这个产业,还有很多的要学习。从行业经营来看,现在简单的进攻,或者防守,其实可能都是不对的。因为目前整个行业环境,已经是一个非正常不理性的状态,所以进攻方向是什么呢,市场产品、制造能力、新的技术,这些领域都处于一个变化的时期,所以企业在决定经营战略的时候,单纯以一个进攻的思维是不现实的。但是防守也是不对的,做企业经营守是永远守不住的,我经常讲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钟宝申:我觉得最好的还是攻守兼备。对隆基来讲呢,虽然冬天很长,但隆基的主要脉络、布局以及长远设想都非常清晰。首先攻是坚持BC技术路线,因为二代BC效率较高,在市场上反响非常好,明年一季度产能会大量释放,以此来满足更多的客户需求。守则是在这个寒冬中企业一定要保持现金稳定、财务稳健,把资源聚焦到核心焦点上;同时我们今年上半年也采取了精兵简政,降本增效,然后投向能够产生效益的方向,这就叫攻守兼备。
刘汉元:其实攻守兼备是对的,也许上半年是攻,下半年是防,也许下半年是守,明天的上半年就是进。我相信,行业随着波澜起伏的上和下,可能会让我们增加更多的理性,增加更多的判断,什么时候、什么分工、什么协作能够协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好等于我好,我好等于你好,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你好等于我不好,我好等于你不好。这种商业生态下,在攻防的过程中大家就可以做一些取舍,而攻与守互相之间可能是一个妥协和平衡,这需要多方共同商讨,然后扬其长而避其短。
朱共山:一个产品、一个制造业的品质成本等于市场。我们颗粒硅在全球目前这么大的规模就我一家,本月份我们全部开满。全球硅烷我已经做到了65万吨,也是我一家,所以我现在感谢我们钟总,今年大概用了10万吨的规模,晶科今年2万多吨,老高大概一万多吨,我们李总这边也接近十万吨,八万多吨吧,所以我们今年目前没有什么库存。我们今年下半年的Q4应该很快会进到红队阵营,所以对协鑫来讲,我们肯定是要扩大产能,不会是守。
李仙德:晶科战略非常清晰,我们既要进攻又要防守。进攻,首先是拓展新兴市场,例如今年我们在巴基斯坦、东南亚做的非常好,我们今年也要去完成一百个GW的出货量,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也是一个行业历史性的一个事件。第二个,晶科是N型TOPCon的推动者和实践者,那我们今年计划转化效率要达26.5,并且我们计划未来三年0.5%效率的这样的一个提升。第三个是我们要坚持数字化的转型,晶科也在推动一体化的项目,为在未来的ESG,包括到数字的交付,我认为这将是未来中国光伏制造的一个趋势。
从防守的角度来说,第一个我们必须在开工率跟出货量跟盈利要做到平衡。第二个,我们要加快资产转换的速度,来降低我们的资产负债率。第三个希望我们今年的经营现金流必须是正的,这就是我们的防守。
陆川:我选择叫防守反击,我想当下的选择是一种战术的选择。防守反击其实大家应该也都比较了解,其实一开始还是固守自己的半场,找机会。在当下错配的需求和供给行情下,我们的防守是三条线:第一条线是一条红线,就是我们的合规性红线,做任何事情还是要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去做。第二条是我们固守的一条底线,这条底线就是我们的负债率,就是我们不管是光伏业务,还是传统电器业务,我们都有内部严格控制的负债率要求。第三条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那就是我们的现金流。
反击,并不是对同行进行进攻,我认为我们反击的是什么样的市场,什么样的客户,就接近到什么样的客户那里去。我们更应该去思考,我是否应该再从简单同质化的光伏集中式电站客户,走向一些更加分散的,更加有系统选择的,带储能混动场景的这些市场,包括非洲,包括巴基斯坦,这些市场的成长。我想我们在修炼好内功之后,应该更好地去走向这些市场,贴近这些新兴的客户,来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
第三问:技术遥遥领先,为什么依然喜忧参半?
李俊峰:第一就是技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技术遥遥领先但它并没有带来技术投入的效益,要学会把握节奏,不要“走明天的路,让自己明天无路可走”;第二做减法,少做一点。整体而言,不是喜忧参半的问题,喜的东西很多,比如市场在增加,只是我们要把握一个节奏,不给自己出难题。
王勃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我觉得在这一轮的周期波动当中,供方应该占有主要矛盾,我们发展得或者说产业规模扩得太快了。当然产生有其行业背景,“双碳”下的光伏热,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一些金融机构的过度逐利,再加上一些跨界企业的无序涌入,一哄而上,无序竞争,最终导致了供大于求的程度在加深,最后导致非理性竞争的出现,甚至现在出现了低于成本线的恶性竞争。所以喜忧参半已经不足以描述这个程度了,“忧”肯定不会小的。
光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快”,技术迭代快、政策出台快……所以未来这一轮过去以后,不适应这种快速节奏的,可能就要退出,包括那些以挣快钱为目的的、没有什么技术沉淀的跨界企业,以及创新后劲不足、持续投入能力不足的,都将面临淘汰。
唐人虎:除了讲到的技术问题,还有就是门槛,养猪的、做扑克的、做衣服的……这几年都在进入光伏。避免出局,第一,要了解这个行业到底难点在哪儿,卡住你的是什么?这是经验带来的;第二,持续的韧劲;第三,快速地响应,绝不是单纯的技术迭代得快,而是各种影响因素的快速响应,如匹配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变化的政策预期等。
朱彤:技术遥遥领先,为什么喜忧参半?我觉得从产业自身特点来说,光伏产业作为我国实行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的一个支柱产业,而且刚刚进入成长期,阶段性过剩或者波浪式前进,是它一个内在的特点。
过去三年多的“跌宕起伏”,并不不是简单的周期现象,里面叠加了很多非周期的因素。比如第一美国光伏市场通过双反、补贴国内制造企业的的“去中国化”,欧洲“本土化”,绝不是一个短期因素;第二,政策集中落地,刺激短期需求大量增加;第三,电力市场化改革,光伏电站盈利下降,影响需求端。意味着什么呢?这些因素是企业自身没法解决的,不仅是提高效率,还有适应能源转型要求的体制机制改革。
【记者提问】
1、如何看待保护知识产权和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李东生: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但是如果知识产权不被很好、合理地保护的话,对创新投入的企业是不公平的。从全球的知识产权保护趋势来看,特别是中国,越来越多和欧美发达国家在技术专利方面已经接轨,所以我相信这个问题不会成为影响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通威目前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什么样的考虑?
刘汉元:(我们是)典型的脚踏多只船,TOPCon现在做得比较,异质结、BC、钙钛矿都保持研究。事实上,技术都能成熟,都也可行,关键是和旁边的赛道相比,谁的良品率更高,谁的转换效率更高,谁的成本更低。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需要我们复杂地面对技术进步和产业走向,未来都可以期待。
3、如何进一步打开需求?如何提升光伏产业在未来能源体系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朱共山:对能源来讲,要想完全替代化石能源,在短期内或者更长时间内是很难的。我们一定要面向全球市场,依靠中国市场启动的政策,我认为国家出台的政策够大了,是前所未有,最大的支持,但是全部依赖中国市场是绝对不行的。另外,未来市场化交易,建议光伏制造和储能制造领域的所有创业者和企业家们要冷静,还要不断创新。总体上来讲,我们新能源的未来前景是无限的,但是全部短期内要调节,是有难度的。
4、怎么推动行业建造更多的智能制造工厂?
钟宝申:建设数字化工厂,难度是比较大的。对此,隆基花了非常大的功夫,下了很大的决心,最终嘉兴基地这一目前光伏行业唯一的一座灯塔工厂是非常成功的,12秒生产一块组件,一块组件里面有12串电池,如果有缺陷和问题,可以在18秒的时间内找到,然后迅速地解决,对于产品的可追溯,以及高品质方面,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保证作用。相信光伏产业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灯塔工厂建立起来,因为这代表着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的方向。隆基也开始利用灯塔工厂先进的经验,在全球的工厂开始去复制去学习,争取接下来的几年,有更多的工厂能够获得灯塔工厂认证,相信也能够给光伏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或者数字化的制造,提供一个案例,促进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方面更快发展。
5、晶科与沙特的主权财富基金PIF达成战略合作,合作背景及预期?
李仙德:全球化时代,怎么走出去,推动与外部合作,这将会是一个趋势。晶科与PIF的合作,应该说经过了一个非常漫长而艰苦的谈判,结果还是非常好的。 如输出技术,不管项目的结果怎样,我们都会获得一笔非常可观的的技术费用。另外,工厂会有本土化的优势。
当然,挑战层面也是非常多的,包括怎么样与这么多的基金、资本和地方企业合作,怎么去打造整个生态链的建设,怎么融入地方文化等。
6、拐点究竟什么时候到来?
高纪凡:用时间换空间是一个办法,让现有的一些没有竞争力的公司或者产能暂时停下来,这样的话才能够让现有的一些有竞争力的产能达到一个合理的供需平衡。随着未来需求的持续增长,再逐渐地把原来停下来的产能通过有效地整合兼并进行释放,这样的话就构建了一个通过整合兼并、走出现在困境的一个新局面。但仅仅靠行业现有的力量是不够的,希望国家能够进行一个统筹性的规划,企业的积极性,加上国家积极地引导,结合起来改变现在这个局面是可以做到的,扭转乾坤,再为光伏产业构建一个新的十年的黄金期。
7、光伏产品价格不断走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低价中标,推动光伏行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什么?
陆川:第一,技术层面比较好的一个方式是从原来很多的最低价定价,慢慢还原到以靶心价作为价格分的一个情况,因为靶心价能够更好地反映整个投标的聚集度。
第二,目前的投标价格机制还关联了一些第三方数据,第三方数据和投标之间是有时间差的,可能在投的时候,这个数据还没公布,但公布以后,你就要去跟它同向去调价。这就形成了一个什么情况呢?就是刚投完,公布了一个价格低一点,那马上这个价格又调低了,那下一次这个指标去公布的时候,又根据这次调低的价格去公布了,那它等于两边都在不断地踩踏这个价格。我想对于第三方的价格绑定机制,是需要有一定的还原和正常化的。
第三,企业层面,包括行业协会也好,主管部门也好,应该给央国企一些指引。因为目前投标参与的企业非常多,但真正中标企业的范围是非常小的,而且中标企业的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关于投标的准入规则,包括企业的规模、业绩、历史的履约情况,我觉得应该是作为商务分,应该要有更大的权重。这样的话,我认为对大企业是一种更好地保护,但同时也遵循了公平竞争的一个机制。
更多详细内容,可以关注正在播出的央视《对话》栏目。
来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