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正午,烈日当空,位于山东德州的三峡集团所属三峡能源庆云独立储能电站(以下称“庆云独立储能电站”)里,一排排蓝白相间的巨型充电宝——储能舱整齐排列其中。
随着新能源在我国电力系统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储能电站如同新型电力系统的“蓄水池”与“调节阀”,以其“削峰填谷”的功能和对电网调频毫秒级的响应能力,在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庆云独立储能电站是三峡集团首个独立储能电站,拥有92个储能单元,装机规模为301兆瓦/602兆瓦时,最高可存储约60万千瓦时的电能。摄影:马冠朴
高温下的“排障闪电战”
7月28日中午,一阵报警声划破了中控室里的平静。“36-2号储能舱发出故障信号!初步判断是高压箱出现问题!”安国星的对讲机里传来故障信息。这天,当地气象部门发出高温黄色预警,庆云县最高气温达到了37℃。
正是一天太阳最强的时段,越是盛夏高温,越是用电高峰。安国星和姜东旭坐不住了。“即将到达充电的高峰期,不马上修复的话,会影响电站部分的调峰能力。”二人主动请缨,“我们现在就去处理。”
向中控室报告后,安国星和姜东旭迅速穿戴好防护装备,拎起工具包,一路小跑奔向储能区的故障现场。受“热岛效应”的影响,储能区的环境温度比其他区域还要高上10℃左右。
▲烈日下,庆云独立储能电站的运维人员用手遮住刺眼的阳光,查看储能舱显示屏上的数据。2024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19个新职业,绿色职业占据三席,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是其中之一。摄影:马冠朴
在散热设备的轰鸣声中,二人打开沉重的储能舱门,合力抬出约有三个电脑主机大小的高压箱。和安国星预想的一样,高压箱内的一个关键元件——高压熔断器在长时间的高负荷运行下“罢工”了。高压箱内是精密部件,二人配合着小心地拆下损坏的元件,替换上新的熔断器……每个步骤,手腕都要悬空“拿着一股劲儿”。
“感觉就像在蒸桑拿。”安国星抹了把脸,汗水顺着脸颊和脖颈流进上衣。半个小时后,当二人再次合力将高压箱装入储能舱时,汗水已在他们工装后背晕开一大片深色印记——这是夏日里电站运维人员常见的“勋章”。
▲电站运维人员将修理完的设备重新恢复接线,汗水已将两层衣物浸透。按照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长衣、长裤、手套、安全帽和绝缘鞋是进行此项检修的必要装备。摄影:马冠朴
“天气确实热,但我们想的就是必须赶在充电高峰前修复,每耽误一分钟,电网就多一分压力。”安国星将系统复位,复核完数据后,松了一口气。
小发明打赢“杨絮围城战”
庆云独立储能电站的四周农田开阔,少有树木,但每年四五月份,恼人的杨絮却一点儿不少。它们挤成团儿往电池舱液冷系统里撞,不出三天,原本用于高效散热的液冷系统散热片,便穿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衣”。
范博还记得过去“杨絮围城”时的情形——“刚清理完没几天,就又有多台电池舱报出过温告警。拆开液冷进风口一看,散热片上的杨絮厚得能攥成球,用手一捻全是绒毛和灰尘的混合物。”
液冷进风口的操作空间逼仄,清理时还需小心避开电气元件,杨絮易进难出。厂家给出的传统解决方案是用吸尘器,清理一台液冷大约需要30分钟。场区共有184台液冷,按杨絮包裹速度,20多天的杨絮期里,每台液冷至少清理3次,这给即将到来的夏日保供添了不少麻烦。
▲此前电池舱液冷系统散热片被杨絮覆盖,极大影响了设备散热效率。庆云储能项目供图
连续作战三天后,班组会上弥漫着疲惫的气息。
“光清理杨絮就得耗掉近300个工时,这样下去可不行,必须想办法解决。”王俪锦提出,将原本用螺丝固定的隔栏改造成侧开门的方式,提高拆卸效率;范博提出,给每台液冷增加一套自动清洗装置,减少人工清洗时间……
“人可以戴口罩,设备也戴个口罩行不行?”乔富翁的提问让大家眼前一亮。
“对啊,用纱网给液冷做一道防线。”
“只要不影响进气就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解决方案在集思广益中形成了。
选纱网、量尺寸、按图纸裁剪……当第一片试验滤网安装好时,大家特意往进风口撒了把杨絮——它们被稳稳挡在了网外。
“现在我们只需将滤网上的杨絮扫掉,前后十几秒钟,早早就能为迎峰度夏做好准备。”范博说。
▲图为庆云储能电站运维人员自己裁剪加装的滤网。装好滤网后,杨絮被挡在了液冷系统散热片进风口外,清理起来非常方便。庆云储能项目供图
更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发明让业内的同行们纷纷效仿。“兄弟单位来参观,回去就给自己站里也装上了,就连设备生产厂家参观后都对我们表示称赞,他们后来再生产的设备,都主动加装了磁吸式的滤网。”电站负责人孙本相笑着说。
今年6月1日至7月31日,在迎峰度夏的关键时期,庆云独立储能电站已经47次参与电网的削峰填谷,累计充电2463.8万千瓦时,放电2231.25万千瓦时。这些数字的背后,正是三峡人“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精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