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人物观点 » 正文

低碳院在电催化合成氨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作者:纪之骄 来源:低碳院 124105/29

标签: 低碳院 合成氨 氢能技术

5月21日,低碳院氢能(氨能)技术研究中心在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开发出高效铁、钒双掺杂三氧化钨纳米催化剂,相关成果以“Low electronegativity bimetallic doping modulates electrocatalytic nitrogen reduction reaction pathways for synergistic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为题,发表在化工领域一区TOP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影响因子13.3)。

图为铁、钒双掺杂三氧化钨催化氮气还原生成氨流程示意图

氨具有高含氢量、易存储及零碳的特性,可作为清洁能源氢能的载体和可持续燃料。Haber-Bosch法合成氨工艺为近代农业和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消耗了全球约2%的能源,亟需绿色低碳转型。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作为前沿合成氨技术,可在常温常压下直接以水和氮气为原料合成氨。然而受限于氮气分子中氮、氮三键的高键能以及电催化析氢反应的竞争作用,目前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的氨产率和法拉第效率较低。

为提升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性能,团队以对氮气具有强吸附选择性的三氧化钨为载体,掺杂低电负性的铁和钒以实现向钨位点的有效转移电子,改善高电负性钨位点电子结构,优化其对氮气的吸附和活化,并加速产物氨脱除。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原位电化学质谱和拉曼光谱表征分析,对电催化氮气还原合成氨的反应机理和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研发过程中,低碳院核磁共振分析表征团队创新提出了弛豫试剂与氮去耦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电化学催化合成氨反应类型的精准区分及氨含量的快速、准确定量分析。

本研究成功开发铁、钒双掺杂三氧化钨电催化剂并将原位电化学质谱和原位电化学拉曼光谱技术成功应用于电催化氮气还原制氨领域,不仅为相关催化剂的构筑策略和反应机理研究提供了指导,也为推动合成氨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低碳院氢能(氨能)技术研究中心将进一步聚焦原创技术,加强氢能、氨能相关技术开发,加快氢能技术装备研发进程和电化学制氨技术落地,为集团公司低碳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谢谢。

热门推荐

王雄武与三峡新能源阳江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新鑫座谈交流

来源:低碳院 作者:纪之骄10/17 14:17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