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人物观点 » 正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李德平逝世

来源:国际能源网 211903/17

标签: 中国核工业 核电专家 核电安全

2025 年 3 月 16 日 17 时 52 分,北京协和医院的监护仪归于平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获得者李德平,在与病魔抗争数日后,带着对核安全事业的牵挂,走完了 99 年的传奇人生。这位被称为 “中国核防护之父” 的科学家,用毕生心血为共和国的核事业筑起了一道隐形长城。

从兴化水乡到核研重镇:战乱中埋下的科研火种

1926 年,李德平出生于北京书香世家,祖父是前清秀才,父亲李继侗是中科院首批院士、植物学家。1937 年,日寇侵华的炮火打破北平的宁静,11 岁的他随家人辗转回到江苏兴化。在水乡的避难岁月里,他躲在寺庙课桌下听老师讲三角几何,用麦秆编扇子记录公式 —— 这段战火中的启蒙,让 “科学救国” 的种子在心中生根。

1944 年,18 岁的李德平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在茅草校舍里聆听周培源、赵忠尧等大师授课。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他与同事自制教学仪器,甚至改造出首台国产音频振荡器。1950 年,钱三强为筹建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赴清华寻人,校长周培源推荐:“李德平既能焊电路,又懂探测器,是块好料子。” 这一推荐,让他从此与核防护结下不解之缘。

从零到一:构建中国核安全 “免疫系统”

“生产未动,防护先行。” 上世纪 50 年代,中国核工业起步初期,辐射防护几乎空白。李德平带领团队完成核设施首次环境本底调查,研制出首套卤素计数管 —— 这种被国外封锁的核心部件,后来成为铀矿勘探的 “眼睛”。1964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现场,他不顾安危采集数据,力排众议引入国际防护标准,避免了前苏联 “重开发、轻防护” 的弯路。

作为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首任院长,他主导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独创 “细束照射法” 破解探测器性能难题,推导的电离室复合损失公式至今写入教科书。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1990 年建议书的制定现场,他是唯一的亚洲声音,推动中国标准与世界接轨。

生死守护:把 “安全” 刻进核工业基因

“在我们这个行业,安全是生命线。” 李德平常对学生说。1986 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后,他牵头制定中国核应急体系,提出 “常备不懈、积极兼容” 原则。2000 年,某放射源失事故突发,84 岁的他连夜赶赴现场,指导建立 “从摇篮到坟墓” 的全周期管理体系。直到 95 岁,他仍坚持每周到实验室,用放大镜校准监测数据。

在国际舞台,他是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中国主代表,连续三届担任 ICRP 主委会委员。面对西方质疑,他用 “球形电离室等效中心不随距离前移” 的研究,平息了持续十年的学术争论,让中国防护理论站上国际前沿。

薪火相传:最后的叮嘱是 “看好年轻人”

晚年的李德平住在北京三里河小区,书房里堆满《辐射防护手册》修订稿。2020 年获颁 “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 时,他坚持让年轻人扶他站着领奖:“荣誉属于所有隐姓埋名的防护人。” 病榻上,他反复叮嘱学生:“要把氡子体测量的精度再提 0.1%,要教会边疆牧民识别放射源标识……”

3 月 17 日,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官网首页转为黑白。唁电从莫斯科、巴黎、维也纳纷至沓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撰文:“他让全球核工作者懂得,安全不是限制,而是文明的阶梯。”

结语:丰碑无语,护佑无声

兴化老家的西大街 132 号,青砖墙上还留着少年李德平刻下的公式;西北戈壁的核设施里,他设计的监测仪仍在默默运转。这位一生低调的科学家,没有留下豪言壮语,却用 99 年的坚守,让 “核安全” 三个字,深深刻进了共和国的年轮。如今,他化作星辰,但那道守护核安全的光,永远照亮后来者的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谢谢。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