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人物观点 » 正文

两会时间⑨ | 李东林亮相“代表通道”,生动讲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来源:美丽株所 235703/13

标签: 2025年两会 中车株洲电力 新型电力系统

3月11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开启。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亮相“代表通道”,在中外媒体的镜头前,分享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的实践和体会。

记者提问:高铁是中国亮丽的名片之一,作为来自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您觉得应该如何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李东林说,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位于湖南株洲,株洲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国内30%左右的轨道交通产品都来自这里,同时沿着“一带一路”的足迹,产品出口到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整体产值规模超过1600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中国高铁,称之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装备制造的亮丽名片。我所在的单位是一家科研院所改制的企业,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道路,85%以上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对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有以下几个实践和体会分享:

一、发挥科技创新的“高能量牵引”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约占营业收入的8%以上,重点解决轨道交通动力、控制、安全等各系统的关键难题,成功实现了从功率芯片、算法软件、关键部件到系统集成的自主化,有力支撑了中国铁路装备全面领先、全链领跑。前不久,全球最快的CR450高速动车组样车成功下线,运营时速可达400公里,我们为其提供了最强劲的动力和精准的控制。

二、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率转化”

重点有两个“变”:一是“聚变”,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拥有400多家链上企业、2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4所职业院校,在当地有这么一句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齐生产一辆机车的上万个零部件,这种高度集聚的“产学研”生态,极大地缩短了成果转化的时间,打造了从“一个想法”到“一款产品”的“快车道”。二是“裂变”,我们依托轨道交通的技术积累,裂变孵化了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战新产业,形成了交通和能源装备双集群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像我们现在的新型储能产业,已经成为行业头部,有力服务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三、加强科技人才的“高质量供给”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们聚焦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出得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激发“源头活水”。围绕智能与算法、电力电子、新型电力系统等前沿技术,我们设立了“新型实验室”,建立了“人才特区”,构建好了研发环境,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同时,拓宽“用武之地”。与地方共建“智能科学研究院”,吸纳国内外顶级AI人才,打造内陆城市人才高地,助力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北斗应用等高端装备产业提升“含智量”,实现共同受益、共创发展、共赢未来的生态格局。

(根据现场实录整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谢谢。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