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传统制造业,工业真的能干起来吗?

资讯 » 产业投资 2025-05-14

一直以来,产业升级、产业转型这类的话题和字眼,总是被各个城市,各个园区挂在嘴边。

无论是身处宇宙中心的一线城市,还是在发展浪潮中的二三线城市,它们总是有着同样一种焦虑,那就是觉得自己的产业不够高端不够前沿。

于是,为了取得先发优势,在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各地方纷纷使出浑身解数,绞尽脑汁地想要把那些看似过时的、低端的、传统的产业淘汰出局。

就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产业清退计划开始了。越来越多城市着了魔似的把当地的传统制造业清退,想要引入看似更有潜力,更有前景的新兴产业。

可是,这样真的能实现预期中的产业升级和腾飞吗?我看未必。

1、被清退的传统制造业,成了时代的眼泪

被腾笼换鸟,一直是传统制造业逃不开的宿命,北上广深也不例外。

早些年,北上广深这类的一线城市,就已经迈出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对当地的传统制造业来了一波腾笼换鸟。

其它城市也同样如此。也不管当地的产业基础够不够,资源禀赋有没有,反正就是一股脑儿的要干新兴产业。

一线城市想要跟进,这点无可厚非,毕竟不管是从经济基础上,还是从产业基础上,人家的实力都是在线的。

可是,很多经济基础、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二三线城市也是这样的想法,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其实,清退传统制造业的初衷,无非就是希望能够为后续的产业升级和转型腾出空间,出发点肯定是好的。

但是,传统制造业被清退之后,如果新兴产业不能及时填补这个空缺,当地就很有可能会陷入“产业空心化”的困境。

与此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比如GDP增速放缓、就业岗位锐减,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毕竟,传统制造业向来都是纳税的主力军。

就拿东莞来说,2015年前后,东莞就曾经因为多家传统企业的相继外迁,导致当地的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部分镇街的经济数据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其实,除了产业空心化带来的影响之外,传统制造业的清退还会导致当地产业链的断层。

我们都知道,传统制造业具备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吸纳能力强等特点,经过长期的发展,基本已经在当地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

一旦这些企业被大规模清退,整个配套体系必然会受到重创,当地的产业配套能力也会跟着下降。

以钢铁、纺织等企业为例,它们长期为装备制造、建筑、服装等行业供应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是支撑整个工业体系顺畅运转的关键枢纽。

如果他们被清退,替代的产业又没有及时填补这些空缺,上下游企业的生存发展不仅会受到波及,相关的产业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萎缩。

2、制造业回流,没那么容易

一时清退一时爽,但是,想要传统制造业再回来,那就真的火葬场了。

对于各地来说,清退传统制造业并不是件难事,发个政策就可以轻松办到,至于那些被清退企业的死活,就无人在意了。

当时,经济在上行,企业数量又多,在地方政府大力倡导产业升级的情况下,传统制造业也只能认栽,该清退的清退,该解散的解散。

可是现在,市场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企业数量在锐减,市场大环境也在持续收缩,想要吸引一家企业入驻,不管是地方还是园区,都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于是,在招商愈发艰难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打起了让制造业回流的主意,期盼着之前那些被清退的企业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的怀抱。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送神容易请神难,既要又要,只会既请不回当初清退的传统制造业,新兴产业在当地的发展也会一地鸡毛。

人家企业好不容易在外面站稳脚跟,刚缓过劲来,又想让人拖家带口的回来,根本就不现实。

就算制造业最后真的回流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也是很难恢复的。

我们都知道,传统制造业工人掌握的技能都比较单一,当城市进行产业升级、引入新兴产业之后,他们的技能往往很难匹配新的用工需求。

在巨大的生存、就业压力下,他们也就只能选择去到其它地方,寻找更加合适的工作机会了。

以某沿海城市为例,当地在强制关停了2000家中小制造企业之后,不仅直接导致了10万工人的失业,还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外流。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制造业最后真的回流了,也会不可避免的出现用工荒、人力成本飙升等问题。

这不仅会大幅提升企业的经营成本,还可能会危及企业的生命,让制造业回流的效果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产业同样面临劳动力供需失衡的困境。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他们的发展是高度依赖高技能人才的。

但现实情况是,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这种人才缺口将进一步加剧企业的用工困境。

其实,除了相关技术人才缺乏之外,传统制造业清退之后,当地的产业链条也是明显断层的。

一直以来,传统制造业都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当地缺乏与新兴产业适配的产业链作为支撑,想要引入新兴产业的难度就会非常大。

从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新兴产业在起步的初期阶段,往往需要成熟且完备的产业基础。

如果一个城市的产业基础跟不上,不仅会大幅增加新兴产业的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力也会进一步削弱。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想要制造业回流,还是引入新兴产业,都面临着重重困难。

但是,在市场中,仍然还是有一部分经济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三四线城市在一意孤行,想要清退本地的传统制造业,对标广州、深圳这类产业发达的一线城市。

其实,一味的追求新兴产业,不仅会加剧产业的同质化问题,新兴企业的招引也不是件容易事。

毕竟,现在不管是北京、上海,还是广州、深圳,当地园区的空置率都高得吓人,新兴企业甚至填不满这些园区,三四线城市就更难有机会了。

3、产业发展,需要理性

实际上,发展新兴产业的初衷肯定是好的。

但是,如果当地没有相应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作为支撑,就算费尽了心思引入新兴产业,也很难在当地发展起来。

最后的结果就是,传统制造业请不回来,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一团糟。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寻找与当地资源禀赋相契合的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城市层面来看,产业定位应该遵循梯度配置的原则。

类似于广州、深圳这类的一线城市,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产业基础,还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发展新兴产业不仅合理,也是必然。

此外,当地还有丰富的人才、技术储备,以及浓厚的创新氛围,这些条件不仅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而二线城市,则更适合发展制造业,主要得益于他们在成本方面的优势。

二线城市的地价是远低于一线城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不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建设厂房,还能扩大产能。

还有就是,二线城市的劳动力成本也相对较低,且周边农村人口众多,能够为制造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有效缓解企业的“用工荒”难题。

关于三三四线城市的发展策略,则更应该注重挖掘和培育本土的特色产业。

比如吉林的汪清,依托朝鲜族的大酱、泡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拼多多平台创业,不仅将家乡农货卖向全国,还带动了大酱厂、泡菜厂的产业升级。

又或是河北的蔚县,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全县有超过2.1万人从事剪纸业,发展出了28个专业村和百余家剪纸厂,产品更是远销欧美、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收入过亿。

其实,这些三四线城市凭借着当地的产业基础,也成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之路。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其一味的追逐不属于自己的新兴产业,倒不如静下心来,寻找与当地适配的产业发展方向。

只有当地的产业基础和产业方向的颗粒度对齐了之后,才能有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